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3日 作者:GiSI
最近的视频号开始分享策略U&A,这是我最有感情的一类研究,为什么呢?故事要从15年前讲起:)
2010年,当时我和德国人建立合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5年,蜜月期已过,双方开始相看两生厌,囿于合资公司的法务架构,双方又都无法甩开对方,为啥呢?这是因为中国有个神奇的合资企业法,里面规定合资企业的一切重大决定,都需要董事会一致同意而不是多数同意就能通过,当然这个法条的设立肯定是为了保护合资企业中居于弱势的中方,所以,即便中方股东只在JV中拥有10%的股份,四位董事会成员中只有我1位代表中方,但所有重大决定,如果中方不同意,JV就会陷入经营困境。
2010年,合资公司面临经营困境,我作为中方负责人也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这两个困境被我关联在一起得到了解决。
先说合资公司的困境,一方面,JV在中国业务以每年30%的速度持续增长,但JV的注册资本有限,经营现金流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又为负数,所以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德方作为电子产品零售研究的全球No.1和法兰克福上市公司,拥有非常好的现金流和融资渠道,所以,JV董事会当时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融资,以支持JV的健康长久发展。这个压力,外方比中方更敏感,毕竟,他们是大股东,在中国还有另一块更大的业务,一旦JV现金流问题爆发其后果非常严重。融资方案,无非是德方借钱给JV,或者德方给JV增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有钱的大股东掏钱给JV,但神奇的地方就是都需要代表中方小股东的我的同意才成。当然,我也没有理由不同意,只不过我在董事会上同时提出了另一个议案。
因为当时我也面临瓶颈,一方面,JV发展不错,德方对中国国情日益了解,我作为股东当然乐享其成,另一方面,随着德方日益主导,我作为中方代表的位置日益边缘化,虽然名义上我还是公司两位Managing Director之一,分管上海办公室、运作还有财务,但对于公司策略更多就是参与而非主导,当然,作为JV创始者和中方代表,只要JV存在,肯定有个舒服的位置,毕竟所有重大决策都需要我的同意。但是,我当时37岁,我就躺在董事的席位上吃老本、提前过上很多JV中方代表的退休生活吗?我觉得难以想象。
在2010年春天的董事会上,我和董事长Siegfried,一位50多岁的品牌研究专家,开诚布公地沟通了我对公司融资议题和个人发展的想法,进而形成了这样一个初始概念:
“1.基本概念:在合资公司中成立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BusinessUnit),Chris作为该unit的总经理(GM),负责其日常运营,并直接汇报给董事会;Chris不在担任JV的MD;
2.SBU面向特定领域:本地重要客户,需要高级别人员深度参与的策略型研究服务;
3.汇报路线: SBU日常运营由GM负责, SBU GM汇报给董事长,日常协调由MD代表董事长进行;
4.SBU GM职责:对SBU的P&L负责,在公司预算的指导下,由SBU GM负责制定财务预算和人员规划,并提交董事会讨论通过;SBU的人员管理由GM负责,包括岗位设定,人员招聘,日常管理和评估,晋升和辞退,薪资和奖金方案设定,SBU下列cost center,其负责人向GM汇报;”
或许,所有研究者都对策略型研究有着一致的迷恋,Siegfried完全理解我的想法,或许,尊重规则的德国人认识到需要做出妥协以争取我对融资议题的支持,总之,董事会上双方很快达成一致,一方面,德方购买中方股份然后双方增资给JV,另一方面,成立策略研究事业部,我这边总体负责,并直接汇报给董事会。
在策略研究事业部,我重新回到业务一线,带着从德国人全球知识库中的全新武装,以研究+咨询+培训的方式服务老外做不了的中国本地客户,当时做得最多的就是策略U&A,曾经同时做6个品类的大型U&A。
2013年,德方全球战略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对如何在中国市场做大做强也愈发难以达成一致:我相信高级别人员深度参与的策略型研究服务的价值,德方相信标准化研究模型、销售驱动带来的快速增长,双方都认为对方的战略不可持续。好在策略研究事业部的三年摸爬滚打,帮助我验证了客户对资深人员经验和全球化模型相结合的价值感知,所以我在2013年离开JV,创办了品创方略。
现在,11年过去了,这家当时全球前五名的研究集团,经过了很多轮各种融资故事的包装,当年入场的资本始终没有实现更高溢价套现离场的目标,不得已委身于另一家快消零研巨头,德国人当年骄傲的Logo旁边,加上了an XXX company的背书;而我创办的品创,已经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市场中深深扎根,并拥有了和策略研究高相关、不仅有调研更有咨询和培训的全系列服务客户。
时间给出了两个企业的不同发展路径的答案,我很庆幸,当年的出走创业是最正确的一步,否则,就会温水煮青蛙,越来越离不开这个有另外一个品牌背书的Logo了。
是的,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哪怕是你亲手建立的轨道,如果它不能带你到达想去的地方,那就回到旷野中野蛮生长吧。
当下,我们在2024年的旷野中,盛夏里听到寒风呼啸,前面仿佛处处断崖,但仔细盘点眼前的挑战并没有超过十几年前,是的,我们一直在旷野里探索,艰难生长,而那些我们在旷野中探索出来的路,会指引我们方向。
以此向策略研究的支持者Siegfried致敬,很高兴我们一起走过一段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