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8日 作者:张弛
上周晚上,和一帮业内老朋友相聚,我们这些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调研行业并创业的同行们,不但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来年,也有很多共同的回忆,是这些回忆,构造了调研行业这些创业者们的群体认同,在这个没有喝酒大家都很清醒的夜晚,分享几个24年前我经历的故事吧。
1998年,我从零点出来创业第二年,除了和李斌的南极科技合作,建了中国调研行业第一个网站,其实没啥调研业务。有一天,我正和当时调研行业协会筹备组在开会,接到公司同事电话,说赶紧回来了,别忙乎协会了,勺海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业务。我赶紧回去和客户开会,是一个个人护理产品的消费者研究,大概有十几万,1998年啊,当时支撑我们度过了艰难的好几个月。勺海的两位创业者蒙晓平和吕亮明都是北大社会学毕业,作为北派调研公司的代表,大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类似同门兄弟的情谊。对于这笔雪中送炭的生意,我一直到现在都很感激。
1998年秋天,调研行业协会在怀柔召开了第一届成立大会。当时柯惠新老师、零点的袁岳、盖洛普的郭欣、环亚的张文平等是主要的推动者。那会,我25岁,创业不到两年,每天都被业务的压力和创业的激情往复推动,对于参与协会这种公众事务,有一种天然的热情,觉得是我们自己的行业自己的事情。
印象特别深刻有两个场景,一是那会大家都不宽裕,调研公司的老总们都是双人共享一个标间,我和刘立丰一个房间,他那会在创办丰凯兴,记得晚上我们聊天,他的理想是推动公司成长起来把外资调研公司都比下去。后来,他和益普索合资了,我和捷孚凯合资了。再后来,他继续在大数据领域创业,我继续在洞察领域深钻。是的,我们是时代的幸运者,也是行业的坚守者。
二是怀柔会议,确立了我们行业协会的领导层的海选机制,每家机构一张选票,无论机构大小。这种机制促进了行业协会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状况,造就了我们这个小行业大家愿意为公众事务伸手支持的氛围。正是这种氛围,让我愿意参与协会的事务,正是这种参与,在协会平台上我认识了CRC时代广州的合伙人Vicky,认识了当时GfK中国的负责人Andy,进而推动了我们和德国人的合作。
24年过去,我们依然在这个行业深耕,我依然每天都在忙乎项目,忙乎研究方法,忙乎如何培训和传播这些方法。经济总会有起落,作为个体,我赶上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20年,通过和外资合作兑现并能持续创业,我是幸运的。更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能终生创造价值的事情。这种热爱,让我在每个关键阶段,都做出了正确选择,今天立丰说我“每一步都踏对了节奏”。我还记得1998年,我进到房间的时候,立丰正和同事在打磨第二天在会上分享的PPT,第二天他分享的是用户细分研究模型,这几天我的视频号也正在分享用户细分研究。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