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战略细分,一半是洞察,一半是咨询,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真正的战略细分,不仅能嵌入IPD等流程,输出相对稳定的需求左墙,并和市场地图融合形成稳定的、能够在未来几年指导......
细分,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战略细分,一半是洞察,一半是咨询,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真正的战略细分,不仅能嵌入IPD等流程,输出相对稳定的需求左墙,并和市场地图融合形成稳定的、能够在未来几年指导业务的作战地图,还能够在内部沉淀方法论,提升用研和产品团队的访谈与分析技能。
当然,真正的战略细分,也绝非仅仅是定性和定量,在我们的焦糖布丁2.0体系下的战略细分,第一阶段知识对齐,通过工作坊和JTBD培训对齐需求左墙如何构建,通过对一号位、产品、营销负责人等进行内部访谈,识别过往细分和规划的卡点,这些都是前期知识对齐环节要完成的任务。
第二阶段的定性洞察,不但要坚定的围绕用户购买、使用、安装维护等行为场景挖掘需求,还要在分析时坚持Job statements的输出,并产出任务地图,进而通过细分维度识别工作坊,和产品及营销团队在真正理解用户场景的基础上共创细分的维度,这样才能确保定性洞察报告的输出是有内部共识的。
第三阶段的定量细分,不但要有充裕的样本量和丰富的模型实践,也要在定量报告前通过多套定量细分成果的研讨会,以终为始地确定细分的刀的选择,这样才能确保定量细分成果的落地。
第四阶段是细分成果落地,什么叫细分落地?我认为要同时满足四个要求,一是向后看,能够兼容过往的业务视角的用户分类,差异的地方能看清楚变化的原因;二是向里看,细分成果满足组间差异最大化组内差异最小化等标准;三是向外看,细分后的用户地图能够和零研端的市场地图握手,能够和营销端的人群标签链接;四是向前看,能够支持基于价值和相关度的核心目标群选择,以及路标规划和粗略的产品定义。这里需要两天的工作坊,第一天是细分理解,包括Persona构建和目标群体选择,第二天是基于目标群体的路标规划和粗略的产品定义。最终还要输出用户细分白皮书,明确几个关键词和统一的用户画像,避免后续的理解偏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对于一号位来说,再也没有比产品规划更重要的待办任务了。
所有想走捷径的、其实都一遍又一遍地走在产品定义不清晰、新品失败率居高不下的老路上,偶尔碰对了运气也有个别成功新品,但在产品规划和创新上耗费的时间、人力、资金相对于市场果实,入不敷出,很多早年间的品类开创者,长期吃老本,一旦整体经济不再增长就一筹莫展,经理人一个接一个地换,迟迟找不到第二增长曲线,大部分的问题都出在穿新鞋走老路上。
11年前,我创办了品创方略,之所以叫品创,就是希望通过用户洞察帮助客户更好地产品创新,而不只是“产品就这样了,怎么才能卖得更好”,凭什么产品就这样我们要帮你卖得更好?往小了说是忽悠卖拐,往大了说就是助纣为虐。我们要帮助真正想要打造更好产品的决策者,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今天,我们把这个使命通过多样化的任务变得更加具象化、充满想象空间,包括小到访谈技能大到规划落地的方法论赋能、各种形态的培训和承载特定使命的落地工作坊、JTBD为代表的工程学视角的用户洞察体系、经典永不过时的量化模型、这些技能方法一旦和我们热爱研究喜欢探究的好奇心结合、以及最重要的、我们迫切希望和客户一起成就卓越产品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的初心结合,未来充满各种可能性。
今天的一小步,是通往更好明天的关键一步。与小伙伴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