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训练营的最后一课,满意度研究,聊聊我和满意度研究的故事:) 我最早做满意度项目是1997,那会和几个小伙伴刚出来创业,有个朋友介绍了惠普的客户服务部门,CSC,那会惠普的打印机电脑等产品在中国销......
模型训练营的最后一课,满意度研究,聊聊我和满意度研究的故事:)
我最早做满意度项目是1997,那会和几个小伙伴刚出来创业,有个朋友介绍了惠普的客户服务部门,CSC,那会惠普的打印机电脑等产品在中国销售非常火爆,惠普非常重视客户服务,有几十位工程师通过热线和上门两种方式为顾客提供支持服务,这个满意度调研就是针对近期体验过工程师服务的顾客,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访问每周都在进行,每月汇总一次的满意度报告,不但会上报到全球总部,也会直接影响每个工程师的月度绩效。
我记得当时惠普大厦在国贸那边,非常高大上,每月我们都会去送报告拿支票,还记得每次我都带着一个支票夹,小心翼翼地把支票放进去,那种满满的收获的成就感,在以后电子收款时再也没有了。刚开始这个项目不大,每月7千多,但好在稳定,成本可控,直接成本就是访员劳务和电话费,后来随着工程师的增加样本量也不断增加,后来每月将近2万了,这个月度满意度追踪项目支撑我们度过了懵懵懂懂的创业初期。
惠普当时的满意度研究完全遵从全球的问卷,我们只是在翻译中做了一些本地化,问卷很短,就是三部分,一是总体满意度和推荐度,二是服务具体过程的体验,三是开放题,客户最看重的就是描述性分析,包括总体情况及月度变化,每个工程师情况及不满意原因的开放题分析。随着以后满意度项目的越做越多,发现当时的三个模块真是经典。在我们的建议下,中国部分的报告增加了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矩阵分析,以便识别那些重要且满意度较低的指标,当时客户觉得这个模型非常有帮助:)
记得那会我们办公室在霄云路的庆安大厦,刚开始访问就在办公室做,后来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我们在楼上额外租了一个便宜的储藏间,建了一个小型的CATI,有几条直线,也运营了一个访员中心,每天都有大学生来帮忙做访问。每个批次的新访员我们都会从基础培训、电话访问的技巧、如何解释我们和惠普的关系等等展开培训,访问这个环节也是客户最重视和最满意的环节,客户特别强调要请能听懂IT术语的大学生来做。我们在持续追踪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服务最佳话术,例如遇到何种问题,工程师应该如何表述,才能让顾客感受最好等等,这些最佳实践的积累惠普很快用到了他们的服务改善上,热线工程师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只要输入顾客的问题关键词,就会弹出一系列标准回复,这也是满意度研究从评估到改善的早期实践了。
那会我们的对接人是个很洋气的姑娘,后来知道她和那些工程师好像也都是外包的合同工,虽然他们都在光鲜亮丽的惠普大厦,但他们心里对于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差异还是很不平的,最期待的就是转正了。
26年过去了,这些年我做过了很多的满意度调研,但都没有惠普的这个项目给我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或许,是因为那时候年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