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的故事(二)

第二阶段大概是2003年-2008年间,知道了怎样制作规范的PPT。在这个阶段大家的PPT形式和风格日益成熟。

PPT的故事(二)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5日    作者:品创
第二阶段大概是2003年-2008年间,知道了怎样制作规范的PPT。在这个阶段大家的PPT形式和风格日益成熟。期间有两个推手,一是专业咨询及4A广告公司,二是国际性研究公司。

大概从2003年开始,我们和一家4A公司合作进行本田摩托在中国的传播效果评估。和我们对接的4A客户总监是一个日本大胖子,久野先生。虽然胖,但他绝对是一个在细节上极为仔细的人。我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特别是PPT。由于调研报告他需要给到日本本田,因此无论是报告的图表呈现,版式细节,还是日文翻译,他都要把关指导。也是在那个巨大的项目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把PPT放大到200%,再设定基准线,让每个图表位置都丝毫不差……那会PPT还没有进化到现在的自动对标线,微调到眼睛都花了……久野先生在中国呆了几十年了,娶了 一位东北老婆,他的工作风格是高标准和强执行力,和我们共同工作从而落实高标准。连续两年的本田项目中锤炼的团队后来在PPT上都拥有业界一流的专业水准。

这期间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专业咨询公司的报告在坊间大量流传。其标准化的模板,简洁素雅的风格,结论先行的故事线,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个阶段所谓高大上,绝对属于咨询公司的PPT风格。

2008年以后,各国际性研究公司在品牌传播要素的设计中,都充分考虑了PPT―这一最重要的客户接触点。PPT的图表配色要和标准色靠拢,要设定冷暖多种风格,要考虑和客户的颜色协调,甚至各种小图表,都有严格的标准设定。这期间,我们学习到是,把PPT做为商务表达中的关键接触点进行设计和管理,要求其不但能在内容上传递我们想说的话,也要能在风格和版式上表达鲜明的信息。

经历这个阶段锤炼的研究员,后遗症就是细节拖延症。但凡启动一个报告,经常首先要在模板上花很多时间,但凡看到一个过手的报告,经常先动手排版。客服这种拖延症的方法就是规范PPT模板,让公司所有人都在一个平台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