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同学提了一个问题,这是2024年用户洞察训练营的第一个问题,有很强的时代印记,我把问题和我的思考窦记录在这里:在竞争激烈、卷的起飞的产品赛道(比如新能源、智能机器人),各厂家已经卷场景......
前段时间有同学提了一个问题,这是2024年用户洞察训练营的第一个问题,有很强的时代印记,我把问题和我的思考窦记录在这里:“在竞争激烈、卷的起飞的产品赛道(比如新能源、智能机器人),各厂家已经卷场景、卷参数、卷情怀卷到无内容可卷的时候,如何从用户端切入,来创造需求甚至引领需求?我们目前的策略是差异化竞争(技术方案的差异化),但不可避免还是被卷,且卷的痛苦,老板想让我们跳出内卷创造需求然后引领,但是在创造需求层面,感觉困难重重”
如何从用户端切入,来创造需求甚至引领需求?分享我的三个观点:
首先,团队要有统一的用户语言,从而当团队不同角色在讲用户引领、用户需求的时候,大家都能清楚具体的含义。Jobs-to-be-done方法论,当下在很多先进制造业,都在发挥这个作用。JTBD强调,所有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和服务,只有满足了用户需求的左墙,才能获得增长。所以,所谓“创造需求”,无非是作对了一些事情,暂时满足了此前尚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如果只看到场景,这是用户需求的容器,而看不到需求本身,也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如果企业当下的产品品牌还没有在赛道上占据前五名的位置,优先的任务是找准自己在赛道上的价值定位,此类研究需要横跨赛道上的不同子品类、覆盖品类现有、潜在、流失三类用户、综合定性定量,目的旨在把握赛道对应的完整的用户需求,以及不同子品类在满足用户需求层面的优势和短板,带着需求视角解读赛道上子品类的此消彼长,进而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禀赋,确立自己在赛道上的价值定位。
如果企业已经在赛道上占据前五名的位置,优先的任务是识别增长机会,推荐产品市场诊断(PMS)研究,作为家电领域领先品牌用来实现用户和市场引领的重要调研工具,PMS通过洞察用户需求和产品反馈、渠道视角和反馈、竞品视角、本品视角,即所谓4C,明确本品的目标用户和需求图谱,进而识别产品创新机会、渠道优化机会、传播触点和内容优化机会,实现短期的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