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和小伙伴探讨如何追问,作为一个30年经验的用户研究人员,分享一下我的三点思考: 首先,什么是追问?追问是研究者在访谈访谈过程中,用来加深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增加回答的丰富性和深度。追问应该......
这两天和小伙伴探讨如何追问,作为一个30年经验的用户研究人员,分享一下我的三点思考:
首先,什么是追问?追问是研究者在访谈访谈过程中,用来加深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增加回答的丰富性和深度。追问应该是对话性的、自然性的,语调平缓,不应该像法官拷问式的。追问是深访的灵魂,所谓深度,通常不是靠大纲的题干问题获得的,大概率是靠追问挖掘到的。
所以,从深访大纲设计的角度,研究人员是否清楚在哪些地方要重点追问,并给出可能的方向,是判断一份大纲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对于主持人,是否能够根据受访者的节奏,进行融洽的、能拿到干货的追问,同时保持深访的节奏和氛围,这是判断一位主持是否专业的重要依据。
其次,对于主持人来说,好的追问,是建立在自己很清楚知道这个项目的产出基础上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定性访谈是开放性的,是探索的过程,研究者要保持空杯心态,但是,好的研究者,需要带着丰富的假设和对结果的清晰期待上场的。
王宁老师的定性访谈课中提到,“访谈的目标是要获得关于对刺激的体验的最大程度的自我表露”,在研究产出和各有特色的受访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这就是追问的本质意义。当然,从研究人员的技能提高角度,这点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依靠量变才能获得质变。
第三,有四种经常用到的追问类型,第一种是细节导向型追问,用于获取有关用户行为或体验的完整和详细的图景。例如,那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还有谁参与了?在那段时间内,你在哪里?这些都是细节导向型追问。
第二种是详述型追问,是主持人给受访者某种暗示或明示,让他展开了讲。你可以用非语言暗示,例如轻微点头,表示你在听并想继续听下去。可同时发出模糊音(嗯)。注意啊,不适合过度点头,因为这个动作经常表示你对回答内容的肯定或已经理解,希望对方停止。你也可以用语言进行详述型追问,例如:这个地方你能展开讲讲吗?请你详细描述一下刚才那个情况吗?等等。
第三种是澄清追问:告诉受访者你需要更多信息来搞清楚情况,注意啊,这个追问必须自然和温和。让对方觉得不是他没说清楚,而是你作为主持人没听清楚。例如,刚才你说那个产品很好用,你说的“好用”是什么意思?还有,刚才我有点没听清楚,能不能请你再多讲一讲这方面的情况?
第四种是对比追问:用于确定回答内容的边界。例如“把 X 同 Y 进行比较,结果会怎么样?”
追问技巧是相对容易掌握的,当然,你需要在实践中大量的练习,才能把这些技巧化为本能,在我的视频号小店中,“定性访谈基础课”中有关于追问的详细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购买学习:)
关于追问,你有哪些心得体会,欢迎分享在评论区,我们一起探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