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定性资料分析,用一句话概括人们喝酒这种行为?

今天分享中山大学王宁老师的一个案例,用的是定性分析中的分类包容法: 研究假设起点:喝酒是一种自我解脱,例如借酒浇愁;但反例:庆功酒,这是借酒欢庆,可不是浇愁;怎样把浇愁和庆功这两种行为都包含......

如何通过定性资料分析,用一句话概括人们喝酒这种行为?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2日    作者:张弛

今天分享中山大学王宁老师的一个案例,用的是定性分析中的分类包容法:

 

研究假设起点:喝酒是一种自我解脱,例如借酒浇愁;但反例:庆功酒,这是借酒欢庆,可不是浇愁;怎样把浇愁和庆功这两种行为都包含起来呢?我们提出第一次迭代的假设,喝酒是一种自我犒劳行为;但也有反例:例如交杯酒,外交祝酒;我们再进行第二次假设迭代:喝酒是一种仪式行为;反例:派队狂饮;第三次迭代:饮酒是一种兴奋唤起行为;反例:风俗习惯;

 

最后王宁老师给出了一句话概括:喝酒是个体或群体出于感性需要对理性常规状态(如:理性约束)的暂时偏离行为 。有点复杂,怎么理解呢?首先,喝酒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其次,人们喝酒的终极目的在于到达一种微醺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对理性常规状态的暂时偏离,它可以帮助人们暂时忘掉忧愁,暂时放大快乐,让陌生的群体暂时变得熟悉。

 

最后总结一下,定性资料的分类包容法就是对个案进行分类,形成各个类别的不同假设,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可以解释所有类别的共同假设。

 

有人说,科学之美禁锢在方程式之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窥见她的一线光芒。如果说自然科学通过构建方程来解释物理世界,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之美,就是用最短的文字符号解释最广泛的人类行为,这是理论构建之美。

 

所以,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们的使命就是“反复寻找”,就像研究的英文,Re+search,我们要反复寻找,上下求索。

 

你要问,真的能找到对这个世界更好的理解吗?找不到怎么办?

 

始终抱有理想的期待,当下享受研究的过程,伸手摘星,即便无获,亦不至满手污泥。

 

和所有研究员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