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探索之心,深化洞察赋能决策的价值内涵

前段时间在准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为客户在泰国的洞察团队做基础培训。 课题的背景是,客户属于财富全强500强,这些年全球战略日益重视用户为中心,过往几年我们除了调研项目,还合作了洞察体系构建、......

持探索之心,深化洞察赋能决策的价值内涵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3日    作者:张弛

前段时间在准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为客户在泰国的洞察团队做基础培训。

 

课题的背景是,客户属于财富全强500强,这些年全球战略日益重视用户为中心,过往几年我们除了调研项目,还合作了洞察体系构建、培训赋能等多种业务。近年来总部决定在泰国成立支撑亚太的运营中心,那边也有一个7/8个人的洞察团队,最主要的职能就是支撑中国的各种洞察项目。

 

总部的决定其实也能理解,中国一线城市的运营成本日益高昂,东南亚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则低很多。我在十几年前和德国人成立的合资公司,当时德国总部的数据分析中心就在印度,很多高级分析工作都要分包到那边,非常锻炼口语听力。

 

但是,曼谷的洞察团队要做的不是单纯某个环节的任务,而是整体统筹协调中国的调研供应商,确保洞察项目产出能够支撑中国---这一几乎是全球最庞大、最复杂、变化最快的市场---的各种决策。

 

这些曼谷的大厂年轻人都很优秀,都是好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也有好几年的工作经验,但毕竟不是中国本地人,也没有洞察行业的从业经验,需要去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社会阶层差异,进而理解一个调研项目的城市选择和样本设计,并且还要归纳提炼核心发现,梳理能支持中国决策者的故事线,想一想真的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磨合的时间和难度都超乎预期。中国和泰国两边的决策者们因此都希望,能在一个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这些年轻人对市场研究、对中国消费者的基础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履行洞察支撑决策的职责。

 

经过几轮讨论,我们规划了近期在曼谷的三天密集培训,包括定性定量研究基础、中国经济人口和城市、中国消费者行为和媒体习惯等主题。这个课题吸引我的不仅是帮助长期客户解决问题,也正好推动我把这些本来就在准备的研究员入门培训课件加速。

 

其实,当我刚开始听到这个需求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啥,给老外培训?要我英文授课?这不太靠谱啊”,结果客户说这些团队成员基本都能用中文交流,我只要讲中文就成,对,确实去年一些项目线上沟通时,曼谷团队有同事参与支持,当时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她们特别长串的名字,还有不但能听懂我们的交流也能用中文参与讨论,我当时以为是个别,结果竟是整个团队。

 

这个课题的出现让我有很多思考。

 

首先,中国本地决策需要本地洞察。

当下,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庞大的高度一体化的中国市场,对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不但是巨大的存量市场,更重要的是代表未来趋势,正如4月上海车展宝马大中华区总裁用中文发言,“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因此本地化决策、本地化洞察是不可逆的方向。正因如此,或许全球总部短期考量把洞察职能集中在曼谷,但依然要面临如何更好支持中国本地决策这一核心任务,这其间的GAP推动了培训课题的产生。

 

其次,中国开始向外输出专业知识。

我是94年进入调研行业,整个90年代,市场研究领域最专业的一波人大都来自香港台湾或东南亚,毕竟,人家在那里已经运营了几十年,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需要时间来酝酿的。最近20年,全球领先的研究集团在华设立合资公司,把全球知识和本地人才进行融合,从服务全球客户为主演化为中国本地客户为主。这一进程帮助很多像我一样的专业人员融汇了全球视野和本地经验,如同很多搬迁到越南等地的工厂其管理层很多来自中国,我们现在也能帮助中国以外的专业人员成长并服务中国决策者。

 

第三,我们要顺应产业升级而演化。

过去20年,中国平均工资、一线城市的专业人员工资都得到了翻几倍的增长,这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这种增长即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也意味着在全球经济的分工博弈中我们作为生产者的成本在增加。所以,很多产业、很多职能、且不说受到AI的影响,当下就会受到外迁至成本更低区域的影响。我们无法改变、也不应该改变自己获益良多的经济发展趋势,物竞天择,我们唯有直面竞争,思考、发展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才是演化的王道,我们幸运的是有中国市场这颗大树,所有的专业知识应用都有极大的乘数效应。

 

第四,洞察体系和团队能力构建重要且紧迫。

从外部看,数字化大潮中,企业掌握更多用户数据推动了内部项目的增多,市场和消费者的快速变化导致留给洞察项目的时间越来越短,从内部看,越来越多的一号位期待洞察更好支持决策、真正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和产品开发流程,这些内外变化都意味着,企业内部洞察能力的构建,不仅是洞察团队招兵买马,更需要从全局视角构建洞察体系、识别决策关键场景、构建洞察知识图谱,从决策支持力度上评估当前团队的能力匹配度,这些超越于专项课题之上的战略层面的洞察能力评估需要资深的洞察顾问实施,GAP肯定存在,重要的是采取行动减少GAP,而不是被动等待或者来回换人。

 

回到我的视角,一方面,作为品创这样一个研究机构的经营者,我知道这些新课题不可能象传统的模式化的项目一样,通过杠杆效应获得高毛利,而且很多需要我作为资深人员的大量时间投入,另一方面,我看到这些新课题在帮助客户解决更紧迫的问题、推动我们和客户更紧密的连接,从而产生更长远的商业价值。

 

更重要且有趣的是,这些探索,推动我和团队不断拓展洞察业务的新边疆,不断深化洞察赋能决策的价值内涵。毕竟,作为一个因为好奇而加入并热爱洞察行业的人来说,我们天生就要不断探索新可能,这是我们适应时代的进化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