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创编者按 : 本文为赵译在1年前所写, 当时她正准备离开甲方舒适的位置,重新回归乙方,她预期到接触的行业会更多,会持续拓展研究的宽度,但她相信核心的研究方法论,以及最底层的对人性的洞察和探索是......
今天想先简单聊一聊我的老本行,用户研究。
作为一个在调研行业混迹了9年的,还算资深的老员工,做过深访,开过组会,看过数据,写过报告。和甲方里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相比,做调研的似乎对什么都知道一点,但说有多深入也谈不上,因此看起来似乎也没多少的技术含量?No. 如果硬要归结到5个字,调研是一个强经验积累的行当。做调研的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来自过往项目经验的沉淀和萃取,来自几百个项目设计,问卷编写,数据解读,几百场座谈会主持和深访入户。要成为一个好的调研人,这就是聪明人的笨功夫,一分也不能少。
所谓用户研究,就是清空自己的无我像,不作任何预设的中立态,接纳面前这位消费者的世界观。用户研究做的越多,面对被访者给到的形形色色的答案会显得更加谦卑和包容,没有什么“应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也没有什么“这个人被访者好奇怪,不典型“。可以给大面上的趋势和共性,不能否定小面上的方向和个性。尤其是定性研究,一个完整的定性研究就是要展现一个预设问题下的各种可能。答案存在即合理,无论这个答案多么奇怪,多么小众。时代在变化,趋势是有流动性的,谁知道这个微小的方向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一支脉络呢。归结到一句话,“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一个好的调研人,不会让用户启动防御,这种沟通是舒适的,轻快的,并且可以逐渐深入。强悍的共情能力带来刹那的角色转换,顺应消费者的思路体会各种的情绪,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理解消费者口是心非,不会轻易被言语迷惑。一个嘴角上扬,一个略微的迟疑,都有含义。你会知道他是发自心底的喜欢,还是在艰难地言不由衷。
一个好的调研人,有非常强的微观体感。看一眼数据就能解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看一个产品设计就知道被访者评价的可能的趋势和方向,甚至能未卜先知这个概念消费者是不是买账,这个设计有没有缺陷,这个产品投放市场后好卖不好卖。你可以说这是由大量项目的刻意练习积累而来的,打磨成的接近于直觉的存在感,在不容易建立观察的地方,建立每一个微小处的观察,来自眨眼之间的判断,每每精准。所以,调研人如果转行去做销售,会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因为他们懂消费者,懂产品,懂沟通和话术。
“这个时代是海洋时代。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游向四面八方。”
2018年3月25日
补充下今天的访谈:
小编:“为什么在乙方工作多年后去了甲方后,又重新回到乙方?”
赵译:“在上汽通用做消费者洞察经理的时候,有三点很深刻的感触。
1.在做传统Clinic调研项目的时候,能明显体会到以自主品牌新势力为消费者带来的持续不断的惊喜和冲击,这是一种令人警醒的跨界打劫。而早期研究中这些新势力往往被排除在了传统项目研究的范围之外。
2.在研究大学生年轻人群体的时候,能明显看大学生群体驾照的普及率,对于汽车文化的理解,他们实际开车和租车远超出我们预期,其中充满了挑战和机遇,而传统调研中,大学生群体因其无收入的属性被排除在调研人群范围之外的。
3.深度接触了《得到》上梁宁老师的课,被速度圈粉。梁宁老师在课中分享的互联网行业对于人性的洞察之深,令人惊讶。作为一个以研究人性为本的调研行业定性研究人员而言,这是一种警示:在别的领域里,有一群人可能在用不同的方法论做着与我们传统定性研究同样的事情,并且可能做得更好。这是另一种跨界打劫,想到这一点我就有点好奇,以及焦虑。
这些是起点,答案在哪里我也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知道的一点可能是,答案不在甲方。所以要先跳脱原有的圈子,再慢慢寻找。找啊找啊就找到品创这里来了:)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关于价值感的,在汽车行业做调研,会有一套规范严谨成熟的方法论体系,但在实际过程中这套方法论发挥价值的余地日益有限,对于行业前进的推动力不太大。
所以我希望拓展到别的行业里,一方面用汽车行业的成熟调研方法论和经验看看能否在别的行业里发挥更大的价值感和真正属于用户研究的效应,另一方面用别的行业里更灵活创新更前瞻的方法来完善和丰富自身原有的调研经验。这样在单位时间内我自身成长和创造的价值也会更大。这就是我之前的设想,在品创这里是得到验证的。“
2019年3月28日
注:以上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版权为北京品创方略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