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上海开了半天工作坊,一个战略性课题的启动工作坊。我现在上海虹桥机场的餐厅,和大家分享这个工作坊与众不同的地方。 0 1 今天的工作坊有两个特点,首先是高层重视,所有人都知道,工作坊能否......
今天我们在上海开了半天工作坊,一个战略性课题的启动工作坊。我现在上海虹桥机场的餐厅,和大家分享这个工作坊与众不同的地方。
01
今天的工作坊有两个特点,首先是高层重视,所有人都知道,工作坊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高层的重视程度。今天到场的有客户的CEO、三大品牌的市场和销售负责人,企业的一号位们基本都到齐了。作为一个近百年历史的全球家居领导品牌,对当今中国市场和用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用客户的话说,各品牌负责人对于市场和用户洞察处于“高度饥渴状态”,以至于我们要做好规划,先从基础性的战略洞察项目开始做起来,管理好决策者的项目冲动,说清楚用户洞察能帮助决策者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梳理好和用户洞察相关的决策场景,在内部达成共识,其实这也是今天工作坊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特点是工作坊前置。绝大多数工作坊都是在项目中期或者后期进行,中期工作坊的核心目的是转化洞察,在前期定性挖掘洞察之后,在后期定量验证洞察之前。把消费者需求转化为工程师能解读的用户语言。后期工作坊的核心是通过输入商业过滤器,把用户和市场洞察和商业考量、技术可行性结合起来,这是落实用户洞察驱动的商业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最经常的工作坊场景。
02
为什么今天的工作坊是前置的呢?原因有二。
战略洞察项目通常前期是高层访谈加二手资料收集,访谈一对一,几个高层的访谈通常都要花好几天时间,因为很难约齐大家的时间。这种内部知识下载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交互性弱,高层彼此都是背靠背。访谈之后再整理笔录,汇总分析也需要一个过程。工作坊的方式集中分组讨论,把二手资料分析的结果抛砖引玉,这样效率提高很多,双方团队的高层都能集中时间投入。
对于调研核心产出达成共识,通过内部工作坊也对产出进行现有理解和信息基础上的模拟,这样后期的田野就能聚焦信息增量上,不要再讲高层已经知道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我们已经在工作坊中听到大家讲过一遍了。
这真是我遇到的最人性化的知识对齐的方式!所有做过几年研究的研究人员都遇到过这个场景:无数人加班熬夜很多天,激动人心地陈述2个小时,客户高层缓缓地说,“调研结果的方向是正确的,验证了我们知道的东西”,这个时候每个认真的研究人员内心都是崩溃的!但是,事实就是,作为客户行业的新兵,我们所花的时间、掌握的知识和这些头部品牌的领导者所花的时间、掌握的知识完全是不对称的。
我们经常讲,好的洞察首先要有信息增量,要新鲜,这就意味着我们先要充分了解客户都知道哪些,不知道哪些,知道不确定哪些,而且是关于用户的,这样我们才能高效聚焦信息增量,在有限的定性研究样本中高效地提高信息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