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分享了创新工作坊的理论基础,以及第一步创新机会识别研究,第二步信息打通和构建创新平台,今天接着分享创新工作坊的后两个步骤: 第三步是创新工作坊的人员准备。 首先,在人员构成上,要完整覆......
上篇我们分享了创新工作坊的理论基础,以及第一步创新机会识别研究,第二步信息打通和构建创新平台,今天接着分享创新工作坊的后两个步骤:
第三步是创新工作坊的人员准备。首先,在人员构成上,要完整覆盖产品创新的内部相关方,例如产品企划、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用户洞察等不同部门,经常我们也会邀请外部的典型消费者、行业专家、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参与创新工作坊。其次,从人员数量上,通常需要15-30人,分成3-5个小组,尽量不要少于15人,这些同事都需要全程参与,分组时每组都尽可能包括不同部门的同事。第三,一场典型的创新工作坊时间上通常需要1天,至少也需要完整的半天。工作坊的主持通常是一个2-3人的专业团队,他们承担整个项目的组织设计、资料准备、现场主持的职能,现场主持通常由主持人和分享人分工,主持人负责基于工作坊的流程和产出来协调不同角色、不同时间段、不同任务,类似导演,分享人有来自外部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主要负责消费者端信息的分析、创新平台的构建分析,也有来自客户内部技术负责人,其要求是能把复杂的技术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清楚。
一个优秀的主持团队是工作坊成功的关键,他们肩负着五大任务,一是通过前期准备构建创新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提炼VOC把消费者观点融入到创新现场、三是在流程组织和环境布置上通过专家参与、代表产品陈列等方式激发参与者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四是通过丰富且多元化的现场活动来保持大家的能量条并持续激活创造性、五是通过提供从点子到概念等不同阶段的创新产出模板,确保大家在每个阶段的产出都有统一的、结构化的格式,这些产出模板对于新参与者就象学步车一样帮助其掌握创新的每一步。所以,资深的、有丰富工作坊经验的主持团队和工作坊产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创新概念就像客户创新团队自己生产的孩子,但是主持团队就像是助产士,在其间的作用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的。
第四步是创新工作坊的核心:发散和收敛,这不但是所有创新工作坊都包括的两个阶段,也是所有有效的群体讨论和决策必经的两个过程,例如先民主再集中就是发散和收敛两个阶段。通常,我们针对特定创新平台先展开一个小时左右的点子发散,再基于这个创新平台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收敛。所以,工作坊的持续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几个创新平台,通常一整天的工作坊最多能覆盖3-4个创新平台。
什么是发散?简单理解,就是针对用户痛点,想到的解决办法,不用管这个办法是否有用是否可行。想要有好的发散,收获足够多的好点子,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工作坊规划:
首先是发散的基础准备,例如开宗明义阐述好工作坊发散阶段的原则,就是鼓励奇思妙想,禁止打击,鼓励多多益善不要精益求精等;事先分好组,不要围着一大圈长桌,要分成每个人都能面向主持人和投影的小组,强调每个组都要有产出,要有小组长进行鼓励和督促;每个组都要有充分的便利贴和不同颜色的笔,鼓励大家在听分享资料的同时就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
其次,分享产品创新的基础概念框架,例如什么是需求、什么是痛点、什么点子、为什么产品概念是由消费者洞察、核心利益、产品利益的支撑RTB等等;尽管客户创新团队也都是身经百战的资深人员,但我们也经常发现,并不是每个部门每个同事都熟知这些产品创新的基础框架。所以,我们需要提供点子模板和概念模板,筛选模板等工具帮助大家提高效率。
第三,充分利用创意工具箱。我们在这里介绍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工具,奔驰法。在《创新者的基因》这本书中,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艾伯尔(Robert F. Eberle)总结了创新者的7种思维方式,简称奔驰法(SCAMPER) ,用来激发人们推敲出新的构想。学者陈龙安用了“代结应改他去重”七个的中文单字作代号,以方便记熟这七种改良原物的方法。
代(Substituted, S)何物可被“取代”?
结(Combined, C)可与何物“结合”而成为一体?
应(Adapt, A)是否能“适应”、“调整”?
改(Modify, M)可否改变原物的某些特质如意义、颜色、声音、形式等?
他(Put to other uses, P)可有“其它”非传统的用途?
去(Eliminate, E)可否“除去”?可否浓缩、精致?
重(Rearrange, R)重组产品的各个要素。
有很多种思维工具可以应用来培养创意,每个工作坊都要选取适合客户(客户团队是否有足够的创新工作坊经验?彼此之间是否非常熟悉?等)和这个品类(消费者导向还是技术导向?耐用消费品还是快消?等)的工具,这些创意开发的工具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多多益善。
第四,准备好团队兴奋剂。创意发散的头脑风暴是非常辛苦的,兴奋剂旨在团队困乏交加的时候,通过和创新高度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大家重新进入状态。我们曾经在冰品创新工作坊的下午,引入冰激凌专家来现场制作,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体验让大家身心都得到抚慰和激励。还有经常被用到的兴奋剂活动包括搭建新产品货架组织大家参观,和典型消费者一对一访谈或者座谈,和先导用户或者创客进行产品共创,和行业专家面对面等。
发散是工作坊的灵魂,发散的质量决定了工作坊产出的质量。收敛则是工作坊的身体,通常创新工作坊的收敛由三个步骤构成,一是形成概念,二是重组优化,三是筛选最佳。
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基于特定创新平台,在概念模板的支持下,将小组认为有价值的点子组合成为概念;重组优化则也是基于小组讨论,把相似的概念重组成为更有特色更强大的概念;筛选过程则是基于几个提前设定的过滤器,通常的过滤要会考虑三个维度,一是消费者维度,例如概念的独特性、概念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度等,二是商业维度,例如概念的成本可行性、概念和品牌的匹配度;三是技术维度,概念的短期技术可行性、中期技术可行性等。
最后归纳下吧,创新工作坊的价值在于激活洞察,从而有机连接前期需求挖掘的定性和后期需求和方案验证的定量;更重要的是,创新工作坊通过把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使得调研成果的落地应用第一次站在了系统化、平台化的层面。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质量管理中心为避免产品开发前期的概念失真而开发了概念工程方法论(CDOC),CDOC是收集用户需求并把用户需求贯穿到新产品或者服务的概念产生和概念选择的过程,包括收集用户需求、对用户需求进行解释,并且设置优先权重、产出各种概念,并选择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工作坊在需求转化和产品定义这两个阶段扮演关键角色。后续我们再探讨需求转化工作坊和产品定义工作坊的共性和特性。
“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自己亲口尝一尝”,对于工作坊这一兼具理论和实践导向的方法论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跟着我们一起做一个创新全流程的项目:)我们工作坊现场见吧。
2019年6月23日